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落幕

喜歡一個人參與電影節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在第一次預售戲票的時候跟朋友熱心地挑選直到放映日期才被不同原因爽約,天生的硬性子脾氣不依賴任何個體,漸漸習慣了獨自挑選心水編排行程等待日期來臨然後出動到達劇院排隊過後自設劃位,不用別人遷就更不須自己去配合別人而更感逍遙快活。

雖然獨個兒坐在戲院看電影,但我沒有寂寞的感覺,撇除故事情節牽引思潮令人分心乏術,周圍的觀眾同時坐列現場追逐同一個畫面可視為同行,將不同背景性格心思的人拉在同一個螢幕氣氛之下,都是戲劇性的微妙緣份,只是儘管我刻意地在落幕後離場前橫看四方試圖碰上熟悉面孔,從來都沒有發現驚喜,穿梭在千多套中外國際電影證明曾經認識的人都無法心靈相通無法令人上演一幕劇院偶遇的驚鴻。

勾出了九齣片子以為在網上公開發售的第二天可以飽覽無遺,失望地因為戲票售罄而只可以購買到其中三部非港產作品,熱切期待日子的降臨我會在收到郵寄的門票時將上映日期及時間設定在手機的行事日曆中提示時間禁絕其他約會。

這年我觀賞的第一部國際電影節作品是來自內地出產的《遠雷》,是我抱著微痛的傷口在離開醫院的第二天經過小巴顛簸的車程抵達九龍站戲院,入場時剛好開始放映但影院已經是漆黑不見五指,隨便找來最後一列的空位,我不時安撫著肚臍中央的傷口去欣賞這部被列為三級的電影,故事控訴資本社會帶來的倫理問題,或者孩童的成長路段遇上種種的不幸對其將來日後心理性格精神造成難以磨滅的不良影響,可能人性發展的進程的確如此,電影故事勾勒出金錢世界帶來的種種傷害,令新生一代經歷時勢巨變。

之後閒適地在某個星期六早上到達文化中心觀賞《小杜與我》,差不多每年我都一定會選購至少一齣動畫,感受繪製下色彩斑斕的世界試圖脫離真實,劇終時螢光幕記下此動畫的製作並沒有涉及紙張,學習了電腦的神乎其技,雖然畫功並不吸引而且故事簡單,但我領略到凡人做任何事情,都會為自己找出各式藉口,解釋已經是種慣性的表白,都是希望別人認同自己的想法而獲得其他人不同程度上的支持或認可。

最後是這個下午的印度電影《求之不得》,微暖的午後陽光配合印度的炎熱天氣,黑白電影縮在太空館狹小的螢光幕,依賴著英文字幕未能追趕印度語言的對白,故事內容諷刺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才華的人從前鬱鬱不得志而遭兄友冷眼愛人捨棄,到詩集面世震動文壇寧願否認自己名字而甘心做個平凡普通人,失去其實暗藏獲得,而獲得時又令人飽經錯失。

猶幸今年錯失的可以寄望明年的國際電影彌補空缺,依然會是獨個進出但願能有幸遇見你。

沒有留言: